星欧娱乐资讯
NEWS
中新网北京报道,近日,化工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背后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物所)团队的重磅研发成果——智能化工大模型2.0。该模型的问世,无疑为化工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晶清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化工行业历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涉及石油化工、化肥、塑料、涂料、药物等多个领域,然而,这一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多重挑战。因此,如何借助现代科技实现“高效、清洁、低碳”的生产模式,成为了业界不懈探索的目标。而智能化转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上,研究员叶茂详细阐述了智能化工大模型2.0的研发历程和应用成效。自发布以来,这一模型已经吸引了40余家化工企业、高校和设计院的积极参与试用。
该模型的研发,不仅建立了以数据和科学理论双驱动的智慧机制,也提出了新的科研范式,从实验室到虚拟工厂,再到实体工厂,实现“从实验室一步到工厂”。
:应用于甲醇制烯烃(DMTO)工业装置,能够智能预测工艺参数及产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成功开发了甲醇制丙烯流化床(DMTP)工艺反应动力学,为榆林能源的50万吨/年环氧树脂项目提供了技术许可。
:实现了对煤制烯烃工业装置催化剂的实时监控,传统的手动取样与分析被淘汰,催化剂的积碳和粒度测量时长大幅缩短。
这些智能体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智能化工大模型2.0在化工产业中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的介绍,化工新技术的开发长久以来都需要经历多个阶段,这无疑制约了创新的速度。为此,刘院士呼吁建立一个以“智能化工应用生态”为理念的全新技术研发平台,形成数据驱动下的互联互通。
这一转型不仅能够提高研发效率,还能打破传统科研的边界,为化工行业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在智能化工大模型2.0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还构建了四大智能平台,展开了诸多创新实验。这四大平台的构建使得催化剂评价、工艺开发、中试放大及工厂运行等核心环节得到了全面覆盖。
未来随着智能化工具和理念的广泛应用,化工行业有望在高端、安全、绿色等诸多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智能化工大模型2.0不仅是技术的应用示范,更是对传统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日渐复杂的全球经济环境下,推动化工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科研单位、企业界与学术界的紧密合作,将为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化工产业格局奠定基础。借助智能化新工具,化工行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在背后,正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们,推动着行业的不断前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