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QQ:站内信联系

西城:工业上楼“双引擎”全速发力 产业跃升打响“破冰战”2025-06-20 15:07

  “管线再确认一遍,安全第一!”晨光刺破薄雾,西城街道岙岸村早已不是宁静模样。挖掘机轰鸣啃噬着岙岸过渡房的墙体,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建华与项目专班的黄艇哲、蔡文龙在机械与废墟间疾行,图纸在手中翻飞。罗家汇工业上楼项目(一期)涉及的重要拆迁环节,正在这片喧嚣中破土萌动。

  作为“中国模具之乡”黄岩的核心腹地,西城街道24.8平方公里的土地曾因改革开放初期的模具产业集聚而沸腾。罗家汇、岙岸等地凭借地利与人力资源,从家庭作坊起步,逐渐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规划滞后,这里面临着环境治理难题、空间发展瓶颈以及产业升级乏力等问题,从而陷入发展困局。

  转机随着区“永宁更新”工改行动降临。罗家汇与岙岸两大工业上楼项目如“双星”落地西城,被赋予驱动产业涅槃的“双引擎”使命。作为聚力“三大牵引性抓手”·助力高质量发展市级重点项目之一,罗家汇工业上楼项目涉及岙岸村117间过渡房125户居民,罗家汇村24间集体厂房拆迁。然而,区块内经年积累的矛盾纠纷、产权关系等历史遗留问题犹如“坚冰”,令推进工作困难重重。

  面对“拦路虎”,西城街道亮出破冰利刃——一支融合街道骨干、村居干部与党员的攻坚专班。他们提出一套“接地气”战法:“分片包干+精准结对”。专班成员依据与村民的“亲密度”划片认领,让最熟悉的人敲开最顽固的门。

  村民周小秀精心装修的过渡房面临拆除,心结难解,屡次将工作人员拒之门外。专班成员黄艇哲洞悉她与村干部戴小荣多年邻里情谊,特邀老戴一同登门。八次促膝长谈,从柴米油盐聊到未来可期,不仅掰开揉碎讲透政策红利,更贴心介入周小秀分到的安置房的装修烦难事。

  “坚冰”终被这“带着温度的攻坚”融化。“老戴是知根知底的老邻居,小黄办事又实诚,一趟趟来,心结哪还能留?”周小秀说。黄艇哲道出核心,我们就是政策与诉求间的桥梁。只有把群众需求想在前面,把细节抓在前面,拆迁才能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企业搬迁的时钟同样滴答作响。专班深知机器停转意味着订单流失、客户动摇。他们主动出击,地毯式摸排24间村集体厂房内企业需求,在周边工业园区与闲置厂房中筛选出十余处过渡场地,化身“搬迁管家”,全程协助租赁谈判与设备迁移。

  “优先回迁”的承诺由罗家汇村委会专职妇女委员罗晓郑重传递。“新园区建成,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置大家。未来共享资源、集聚发展,环境更是质的飞跃!”

  “起初真怕搬迁误了生产,丢了客户。”杰利塑料厂负责人许丽的担忧被实实在在的举措抚平,结果街道不仅找好地方,连电力、物流都帮协调妥当。

  热火朝天的搬迁现场,党员干部悄然转换角色。沉重的注塑机、精密的模具设备旁,他们化身“义务搬运工”,挥汗如雨协助拆卸装车。为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停产期,周末与休息时间被主动舍弃。自三月土地丈量启动,短短三个月,厂房腾空即将达成100%,“西城加速度”在钢铁的碰撞与汗水的咸涩中淬炼而成。

  眼下,岙岸工业上楼项目集体土地上186户222间住宅拆除率已超30%,预计6月底基本拆除完毕。两大“引擎”并驾齐驱,驱动西城在产业升级的赛道全力冲刺……

  “这场变革远非物理空间的简单堆叠,其核心是‘空间垂直再造+产业能级跃升’。通过拆除低效厂房、整合碎片土地,未来的立体园区将融合模具智造、塑料加工与研发办公功能。标准化厂房根治‘低小散’企业的环境顽疾,产业链垂直整合更将催生‘楼下生产、楼上配套’的一体化新生态。模具与塑料这对产业‘兄弟’,将在垂直空间内握手协作。”西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剑视此为破冰之旅。

  下一步,该街道将目光投向更远处。严控项目周期,同步谋划招商与配套服务,志在将“工业上楼”锻造成传统产业转型的“转换器”、新兴动能汇聚的“强磁场”,为台州“三大牵引性抓手”战略注入坚实的西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