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欧娱乐资讯
NEWS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华曙高科(68843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C34)”。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之,“通用设备制造业(C34)”之“增材制造装备制造(C3493)”。
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AM;又称“3D打印”)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原理形成实体物品的新型制造方式,融合了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制造模式,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产生深刻影响,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抢占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焦点之一。
增材制造是以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方式直接制造实体零件的工艺,是一种与等材制造、减材制造并列的重要制造方法。增材制造集数字化技术、新材料技术、机械设计、光学热学、流体力学、精密控制、算法软件等多学科及技术交叉融合于一体,具有复杂精密构件快速成形、个性化设计按需加工、材料利用率高、制造过程绿色智能等显著优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增材制造应用已从简单的概念模型、功能型原型制作向功能部件直接制造方向发展,增材制造的生产规模也从早期的单件生产、少量制造逐步覆盖到批产制造。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增材制造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产品更新迭代、生产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升级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驱动着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电子信息等众多行业采用增材制造寻求新的突破,新能源、低空飞行器、具身智能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采用增材制造构建产品竞争力,许多新应用取得重大进展,高端产品制造中的增材制造零部件比例显著增加。
根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的调研,我国增材制造已成功应用于国民经济39个行业大类(占比三分之一)、89个行业中类(占比五分之一),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逐渐进入多领域、广泛渗透新阶段。在航空航天领域,增材制造的应用规模已经具有较为可观的体量;在动力电池领域,增材制造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性能优化等维度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医疗领域,截至2024年11月,国内已获证或备案的3D打印医疗器械达199个,二类及三类器械达167个。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围绕增材制造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后处理及相关方向逐步形成了行业生态体系,包含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材料的研发、制备,以及去除、回收等工艺及装备,后续加工、精加工、热处理等后处理,与传统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结合,辅助设计软件、工程处理软件、仿真模拟软件、智能处理软件、云管理平台以及工业化生产和调度的制造执行系统等,各方面充分协同,形成了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了增材制造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的发展。
当前,增材制造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有轻量化、高强度、功能性要求的高端产品制造,且产品从单件定制向着批产制造发展,对现有技术从设备控制精度、过程自动化程度、生产制造效率与成本、材料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增材制造行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装备、材料、工艺、零部件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加快优化上下游供应链结构,持续扩大应用深度与广度,深化拓展国际合作,以自主可控的核心能力支撑产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公司十余年来专注于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公司已开发40余款设备,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领域。公司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形成了系列自主SLS高分子粉末材料产品及匹配SLM与SLS设备多样化应用的工艺体系,协同公司核心产品构成多位一体的金属与高分子工业级增材制造完整自主技术与品牌价值体系,在大尺寸、多激光、连续增材制造以及高性能粉末材料等增材制造研发应用方向上成为走在国际前列的民族企业。
公司的核心产品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应用核心技术的金属3D打印设备和高分子3D打印设备,同时向客户提供自主研制的3D打印高分子粉末材料。
公司自主研发的金属3D打印设备采用选区激光熔融(SLM)工艺技术,该技术采用激光能量逐层完全熔化金属粉末材料叠加成形,优势在于所成型零件表面质量好,内部金相组织致密度高,具有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能够实现较高的打印精度和极端复杂结构的制造,满足直接制造终端零件的应用场景。同时该成形技术可显著缩短产品研发制造周期,可选择金属材料范围广泛,包括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铜合金、钴铬合金、不锈钢、高强钢、模具钢、难熔金属等材料,相比传统减材制造其材料利用率更高,设计自由度更高,可实现集成化设计、拓扑优化设计、点阵设计等先进设计手段。
公司自主研发的高分子3D打印设备采用选区激光烧结(SLS)工艺技术。受制于对成形材料控形和控性的技术难度,选区激光烧结(SLS)工艺技术是较为复杂的工艺路线之一,公司是国际上少数几家掌握该项核心技术并推出工业级产业化设备的增材制造设备供应商。选区激光烧结(SLS)工艺技术通过激光能量将高分子等粉末材料完全熔化后再凝固粘结成形,成型零件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等;能形成任意复杂形状的结构件且无需设计支撑,成形材料利用率高,成形精度较高;在打印过程中零件可叠加摆放,制造效率高,成品用途广泛。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在全球率先推出Flight技术,能够实现多激光配置,可打印精细薄壁件,将产能和打印效果大幅度提升。
公司以多样化产业应用需求为牵引,建立了涵盖聚酰胺(PA)、聚氨酯(TPU)、聚苯硫醚(PPS)等为基材,能适配CO2激光器及光纤激光器的高分子及其复合粉末材料产品体系。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金属(SLM)增材制造设备和高分子(SLS)增材制造设备,并提供3D打印材料、工艺及服务。公司拥有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自主开发了增材制造设备数据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全套软件源代码,是国内唯一一家加载全部自主开发增材制造工业软件、控制系统,并实现SLM设备和SLS设备产业化量产销售的企业,是全球极少数同时具备3D打印设备、材料及软件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的增材制造企业,销售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是我国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龙头企业之一。十余年来,公司持续开展自主技术创新与积累、推进高质量产品开发与迭代,目前公司在售自主增材制造设备40余款,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正加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医疗、模具等领域。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35.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0.8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6.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9.8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4.24%;营业毛利率43.23%,较上年同期减少5.62个百分点。
公司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公司2025年上半年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扩充研发人员队伍,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5833.10万元,同比增长42.38%,占营业收入比例24.37%。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获得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7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有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81项,实用新型专利198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软件著作权55项。同时,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牵头或参与制定1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牵头或参与制定了16项增材制造技术国家标准和9项行业标准。
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丰富自主产品序列、强化市场响应能力,形成了技术水平先进、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供应链结构优化、产业化拓展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整体竞争力,向大尺寸、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的方向努力,从设备、软件、工艺、材料等多个方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开发与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打印效率、精度、质量,匹配多样化应用场景需求,最大程度贴合终端用户使用要求。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推出系统性的可落地应用光束整形技术,推动金属3D打印新一轮创新,通过特殊的光学调控手段,将常规使用的高斯光束整形为环形光束,根据不同的打印需求、材料特性,灵活选择和切换光束类型,以达到最佳的打印效果,同步改善表面质量、提升成形质量与可靠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公司目前已经成功实现了钛合金、铝合金、不锈钢、模具钢的大尺寸环形光斑打印;同时已经将自主研发的光束整形技术应用于多款设备上,并可批产销售,未来计划将该技术拓展至更多型号的设备上,帮助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客户的生产效率,为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公司对大尺寸设备FS1521U进行技术升级,成形尺寸高达1510mm×1510mm×1650mm,最多可以搭载32个光纤激光器,充分满足超大尺寸零件的高效一体成形和批量生产需求。这一创新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材料成本,为终端用户带来了更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公司自2019年首创Flight技术以来,以“高效率、高精度”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工业级光纤激光器替代传统CO2激光器,将SLS产能提升至全新高度,兼具高效的打印能力和出色的连续生产能力,能够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实现工作包的切换打印。同时,全密闭的清粉设计也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环保性能。
近年来,随着增材制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行业终端用户对设备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同时,批量生产的应用也对增材制造技术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包括打印效率的提升、打印质量的稳定一致、生产和人工成本的控制、供应链结构等。公司深耕3D打印技术领域多年,深入理解下游各行业客户多样化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在增材制造尺寸、效率、质量、成本、智能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推出更多面向产业化细分用户的解决方案。
(1)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简称固体所),依托公司金属增材制造系统FS273M系列,在高性能特种钢材的增材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攻克了高锰系奥氏体钢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过程中的非平衡凝固难题,实现了高致密度的Fe-Mn-Al-Si系及Fe-Mn-C系LPBF基体及点阵材料制备,为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轻量化与承载-吸能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2)在消费品领域,3D打印技术赋能小家电行业实现设计快速迭代和小批量试制,提升新品研发效率,缩短工艺周期,有效降低成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性能尼龙材料,打印的手板件可耐高温不变形,为高温蒸煮场景提供了可靠方案,同时以±0.1mm打印精度的优势,能满足微孔等精密结构需求。
(3)在汽车领域,公司与海内外客户达成重要合作。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部署华曙高科金属3D打印设备FS273M,应用于匹配验证的汽车金属零件、高强度汽车工装夹具、特殊工具及检具生产。另外,公司与全球知名的古董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厂商深度合作,突破古董摩托车零部件传统修复瓶颈,实现不可替代零部件的精确复制,为古董机车的历史真实性认证提供了技术保障。近日公司与日本SolizePartners、Japan3DPrinter建立三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三方优势,专注于为汽车制造商开发和推广大幅面激光粉末床解决方案的应用。
(4)在前沿研究领域,公司与全球众多知名院校合作。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引入FS191M设备,开展定制成分合金打印与过程监测评价等前沿研究。南京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学院依托UT252P设备在破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取得多项科研成果。
公司通过持续自主研发和创新,围绕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领域构建了包括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和应用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
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1)完整性,是市场上少数掌握从原材料到成品制造的完整技术体系的公司,能从多维角度开展技术创新并进行有机融合,形成系统的创新能力;2)自主性,公司可提供设备零部件完全国产化替代方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全套3D打印工业软件系统,可从软件端设置多类技术参数开放供用户自由调节,可为重要领域的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提供具有信息安全保障的国产化高性能增材制造设备;3)开放性,公司深入产业化应用端持续开展创新迭代,自主技术体系与客户需求深度融合、协同并进。
公司专业聚焦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已开发40余款金属与高分子工业级3D打印设备,并配套40余款专用材料及工艺。公司的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1)种类齐全,涵盖从190-1700mm各型尺寸的设备,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各类需求;2)快速定制,公司具有高效的研发体系,量产设备的配置丰富,可满足客户的定制需求;3)公司设备稳定可靠,搭载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自主可控,安全性高,功能全面,开放程度高,配备可选工艺参数包,开放核心工艺参数,支持第三方材料。
公司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打造、沉淀了一支以许小曙博士为首的多层次、多专业、多学科的创新人才队伍,拥有涵盖国内外设备、材料研发、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等各领域的专业人员。
公司充分注重人才的培养,鼓励研发人员专注研发创造。经过多年的实践,公司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自主创新体制和员工激励制度,在公司内部培养了稳定的人才团队,同时持续按需引进各类技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吸引高端人才,为后续公司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储备,保障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
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开放理念,坚持持续创新助力增材制造产业化的总体战略,从成形尺寸、打印效率、打印质量、软件系统、成本优化、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升级,不断提升增材制造的效率,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实现国内外产业化用户的规模化装机。
目前公司全球累计销售量近1300台,居行业前列,其中,金属3D打印设备全球装机量超过700台,中大型金属设备(400mm以上大尺寸)用户装机量超过300台,设备优异稳定的性能给用户带来了持续的效益。
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创新精神,公司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增长潜能,在美国奥斯汀和德国斯图加特设有子公司,拥有国际视野的全球销售服务网络,销售网络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努力寻求业务突破和模式创新,搭建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品牌价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与产业化应用。
公司不断扩充国际团队,加强技术支持和售后能力,在重要战略区域配备了经验丰富的售后工程师,与公司本部国际技术服务团队无缝对接进行技术支持和互通,以最快速度响应客户需求,国际产业化客户数量不断增加。
公司坚持持续技术创新和完全自主研发,确保产品的竞争力和高性价比。通过设备、材料、软件、应用的全方位深度开放,公司可为客户进行量身定制,客户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调节设备参数,支持用户深度开发和功能定制,相对于传统闭源模式,可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和使用成本。公司以推动3D打印技术产业化为使命,为用户真正创造价值和共同扩大应用市场,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司持续开展以工业级增材制造设备整体技术为核心的多位一体自主创新,建立了涵盖选区激光熔融(SLM)和选区激光烧结(SLS)技术路线的“设备-软件-材料-工艺-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自主技术体系,形成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持续研究与开发新技术,将研发成果进行高频度、高价值的转化,形成系列技术领先的金属和高分子增材制造装备等自主产品,并结合工程化验证对技术与产品进行持续优化,保持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有效知识产权550项,其中发明专利181项,实用新型专利198项,外观设计专利70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5项;拥有注册商标46项。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研发投入5833.1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36.34万元,增幅42.38%,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研发能力建设,研发人员数量及其股份支付、薪酬总额增长所致。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35.7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0.8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6.3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9.8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4.24%;营业毛利率43.23%,较上年同期减少5.62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华曙高科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2400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