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欧娱乐资讯
NEWS
2025年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阶段。该方案是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的细化落实,结合机械工业的产业特性,提出了系统性转型路径。方案明确了短期与长期的两大时间节点目标:到2027年,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到50%;到2030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重点企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实现数据互联,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提升至60%,并建成不少于5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前机械工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例如,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率仍然较低,关键工序的数控化水平有待提高,以及智能制造工程师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方案》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和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机械工业的全面升级。
尽管政策目标明确,但当前机械工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首先,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率是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现有数据,2023年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已达2824亿元,但在研发设计类(如CAD/CAE)和生产控制类软件领域,国产化率分别仅为12%和31%。相比之下,经营管理类软件(如ERP)的国产化率相对较高,达到了61%。这意味着,在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我国仍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尤其是在高端工业软件领域。
其次,智能制造工程师的供需失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的建设逐步推进,对具备机械工程、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然而,目前行业内这类人才的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尤其是在CAX(CAD/CAE/CAM)和MES等高端领域,具备系统实施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尤为稀缺。
此外,从行业整体来看,智能工厂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Wind行业数据库的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8月,我国已认证的智能工厂数量尚不足百家,行业渗透率约为15%。这意味着,要在短短两年内建成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行业必须加快步伐,提升整体数字化水平。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其国产化进程正在加速。以埃斯顿为例,该公司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上升,从2022年的7.93%提升至2024年的11.03%,2024年研发费用达到4.42亿元。埃斯顿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市占率已达到10.3%,显示出其在国产替代方面的领先地位。此外,埃斯顿还推出了Codroid02人形机器人,具备31个自由度,展示了其在高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
另一家值得关注的企业是汇川技术。该公司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达到22亿元,研发费用率为8.5%-9.69%。汇川技术在新能源车业务上的增长率达到96%,并且其五层产品拓扑架构深度契合智能工厂的需求,表明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竞争优势。
数控机床是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设备之一,而高端数控系统的国产化则是政策的重点支持方向。华中数控在2022-2024年期间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高达20.9%,2024年研发费用为3.23亿元,其中25.84%实现了资本化。华中数控自主研发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已实现98%的功能对标,显示出其在高端数控系统领域的技术突破。
科德数控同样在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高端数控机床业务占比高达84.91%。恒进感应则专注于高档数控感应淬火机床,其相关业务占比达91.81%。这些企业在政策推动下,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智能检测设备虽然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统计标准,但其在智能制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日联科技在2024年的X射线%,其中集成电路检测领域的增速更是高达40.75%。这表明,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智能检测设备在新兴场景中的应用将不断扩大。
远方信息的智能检测设备收入占比为60%,精测电子的相关业务毛利率高达48.95%,显示出其在智能检测领域的盈利能力。此外,天溯计量和南网科技也在新能源电池检测领域形成了特色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宽了智能检测设备的应用边界。
《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进入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阶段。政策明确了2027年建成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的目标,并提出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工业软件国产化、人才供给等关键指标。然而,当前行业在工业软件、人才储备和估值水平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需警惕技术落地、市场竞争和政策执行力度等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检测设备三大核心领域具备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埃斯顿、汇川技术、华中数控等企业在研发投入、专利积累和市场渗透方面表现突出,值得重点关注。